与身体不适建立更和谐的关系:对神经症焦虑者的建议
人的身体感觉受到主观态度很大的影响,我曾经在《仔细审视痛苦,便能带来心理解放》一文中举了自己的一个例子,讲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:
只要有时间,我经常会去健身房锻炼。每次跑步时,我会体验一种煎熬的感觉:身体很累,大量出汗,大口喘气,双腿发软,特别想停下来。很多时候是靠数数、看电视,以及意志的力量才能坚持下来的。
有一次,我以正念的方式有意识地观察跑步时产生的不舒服感觉,我发现只是有些轻度的呼吸困难,双腿略发软,身体轻微的疲惫,其他并没有特别不舒服的感觉。这让我很意外,因为之前我主观上觉得特别痛苦,但当我有意识地观察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时,发现它们并不强烈。
原因在于,之前我是以排斥的态度面对身体不适的,靠着意志的力量在苦撑下去。由于主观上的厌恶,身体的不舒服感觉被放大了,我体验到非常痛苦的感觉,甚至偶尔会有可怕的联想,比如身体突然撑不下去了,自己会不会晕过去,会不会对身体有损伤等。这些担心放大了对身体不舒服感觉的体验,让我觉得运动很危险。
而当我以觉察和接纳的态度面对这些不舒服的感觉时,我突然感觉到,这些不舒服感觉没有那么强烈,完全在可控的范围内。之前差不多是撑不住的体验,现在变成了一种略微的不舒服,这些痛苦的感觉似乎只是在远处产生着,意识里并没有强烈的不适。
这种不一样的体验让我认识到,我们很多身体上的感觉,受到主观态度的明显影响。实际上程度达到5分的不舒服,在主观暗示下,变成了8分甚至10分。相反,如果你忽略不舒服的感觉,或者以觉察和接纳的态度跟它们保持距离,你体验到的可能只有3分甚至更低。
这甚至让我联想,那些长跑运动员、马拉松爱好者,以及一些特别能吃苦的人,可能并非意志力有多么强健,而只是由于对待身体痛苦的平常心态度,让他们更能承受更多的痛苦。这种对待痛苦的积极态度,让他们不再害怕痛苦,不断地体验到由痛苦转化而来的心理成长。
神经症者往往有一个普遍的特点,即对于身体不舒服感觉特别敏感和担忧,把它们当成了危险的信号,一旦有不舒服的感受,就会启动警报系统,产生强烈的焦虑。也许只有2-3分的不适,被他们放大为8分或10分。主观上的不安全感强化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,让他们做出了过度敏感的反应。
神经症者对身体感觉的过度敏感,往往跟他们幼时扶养者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。
当婴儿因为身体不适而痛苦的哭喊时,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不会慌乱,而是以共情的态度耐心地回应孩子的痛苦,安抚孩子的焦虑。反复多次之后,满足的记忆充分地缓解了孩子对身体不适的焦虑。这些孩子有足够的延迟满足能力,对于不舒服不会害怕,较能保持平常心。
相反,如果是一个缺乏自信的、焦虑不安的妈妈,那么,她可能会着急地安抚孩子,当孩子难以被安抚时,这个无助的妈妈就会陷入恐慌,此时,孩子的焦虑不但没有被缓解,反而不得不承受来自于妈妈的焦虑。这样的妈妈往往是一个缺乏情绪容纳功能的人,她们自身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等待着被安抚。
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发生,那么,这些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将有明显的问题。他们要么害怕自己的情绪,对情绪相伴的生理感觉过度敏感;要么情绪还仍然处于原始的状态,无法与语言相结合,以身体的不适或冲动性的行为来表达情绪。
另一方面,当父母对孩子的生理不适特别焦虑时,往往容易强化孩子对身体不适的排斥和焦虑,让一个本来正常的生理反应,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现象。
一个男孩小时候咳嗽、感冒之类的小毛小病经常有,每次生病时,父母就会让他请假在家,生怕病情恶化。长大后他一直不敢喝酒,因为父母强调说喝酒会影响神经发育。他发展出了很多仪式化的行为,目的只是为了防止想象中的危险。作为家中的独子,他的父母总对他的健康过度在意,生怕他得病死去。我们能感觉到,父母的焦虑似乎传递给了他,让他形成了对身体不适、身体健康过度敏感的态度。
由于对身体不适的过度敏感,神经症患者往往对身体缺乏自信。他们对于体育运动一般较为排斥,怕吃苦、怕劳累、怕受伤,过度小心。如果遇到失眠、疲劳、生病等问题,往往由于担心而陷入焦虑状态,强化了失眠、生理不适的影响。
有些人一直担心自己可能得了严重的疾病,经常会有这方面的可怕幻想,听到某个严重疾病的名词,比如「艾滋病」、「癌症」、「不治之症」等,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往自己身体上带,潜意识里深信自己肯定有病。这似乎是一种指向自己的破坏性,它往往来源于扶养者无法承接婴幼儿那些攻击性的冲动,跟扶养者自身的焦虑有很大关系。
幼时发展中出现的心理功能缺失,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填补。
一是心理咨询,在潜移默化之间,来访者内化了咨询师的情绪调节功能,逐渐完成心理修复,建立对于生理反应的正常态度。这一般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,少则半年,多则数年。
二是正念冥想,通过不断地正念练习,去培养一种觉察的能力,不管是好的感觉,不好的感觉,舒服的感觉,或者不舒服的感觉,均保持着平等的注意,不因此生起排斥、厌恶、贪婪等反应,或者跟这些反应保持距离感。(这也需要长久的训练)
觉察的能力也属于精神分析家比昂所说的「容器功能」,允许诸多心理元素自由的存在和转化,将那些无法被理解的心理成分,逐渐地变成对心理发展有益的内容。这会逐渐带来与身体不适更和谐的关系,以及更强大的情绪调节能力。
第三是承受与面对生活中的痛苦。痛苦可以让人变得更有韧性,培养忍耐力、平常心,不再那么惊慌失措。
在《自控力:与压力做朋友》一书中,作者写道:
在长期背痛的成年人中,那些经历过中等程度苦难的人,较少生理损伤,不太依赖药物,看医生次数也不多,在职场较少因为能力不够而被解雇。他们能更好地应对生理疼痛,较少让其干扰自己的生活。加入警队前经历过至少一次痛苦事件的警员,在跟进恶性事件时,表现出更大的韧性,比如目睹严重车祸或同事的死亡。他们较少创伤后压力症状,更容易看到伤害的积极后果,如对生命更感恩。当生活检验过你的勇气,你就知道能够应对下一个挑战,过去的经历就成了手中的资源。
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每天30-60分钟的积极运动训练(保持每周4-5次),对觉察力的培养,提升韧性,发展平常心,以及专注力提升(全神贯注于运动)都很有帮助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坚持一段时间,慢慢培养出与身体不适更和谐的关系,提升你的心理能力。
最后,想要跟我一起练习正念冥想的朋友请关注我的正念冥想课程,参加后会进入一个微信群,在群中我会与群友们互动,共同探讨正念冥想,一起督促练习,逐渐提升自我觉察的能力。
——
相关文章:
上一篇文章:
——
作者为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作者